1)网络流行语“黑”“白”的认知隐喻分析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薛筌月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技巧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框架,对比“黑”“白”颜色词汇的字典释义与“黑”“白”网络流行语的释义差异,分析这两种颜色词汇所体现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互映射作用隐喻特征,并探讨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并存的隐喻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网络流行语;黑;白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

  根据2019年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61.2%,手机网民规模8.47億,网民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网络已经成为大众接收信息和有效互动的一个平台,网络语言发展也日新月异。“网络语言是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术语以及网络平台聊天时使用的特殊用语”[1]。网络流行语中的颜色词汇不仅是一种自然的颜色现象,还具备了新的词汇意义和认知隐喻特征。很多学者已经对颜色词汇做了相关研究,但大多是从起源,构词,意义以及文化内涵角度进行,从认知的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语言学家Langacker(1990)认为颜色域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认知域[2]。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的一部分,是值得分析的。本文基于BCC语料库,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中“黑”“白”颜色词汇的隐喻特征及隐喻形成机制。

  一、隐喻理论

  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对隐喻研究最早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方式。隐喻最初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一种夸大化的艺术表达,后来隐喻逐渐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和赖以生存的方式[3]。隐喻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国内众多学者也对隐喻做了研究和总结。赵艳芳(1995)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认识能力。”[4]束定芳(1998)提出: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领域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