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章 巨变,昏王_我的帝国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小小地盘,怕行宫的数目都要超过那隋炀帝了。

  更不可容忍的是,齐王下诏,读书人、匠人、农人、商人视为一体,无高低贵贱,服饰布料、颜色,都可随意。

  而且,齐王轻视书经,齐国学馆,偏重算术、格物等等学问,繁复的古文,除了宣扬忠孝仁义等德化之儒经还被学童们必修且品德一项更是做官必须考察的重中之重外,多数古篇,都被舍弃,成为参考读物。

  又开哲学课,诸子百家都有选篇,十岁后学童若有兴趣,可以选修。

  读书人分四等,由童生进秀才,秀才进举人,举人进进士。

  考中举人,才有资格被选拔做吏,至于官员,除了进士直接授官外,也会从经验丰富的吏员中提拔。

  读书人,也不再是什么终生职业,如果二十五岁还考不中举人者,就再无参加科举的资格,改行就是。

  而且举人被选拔为吏员后,也不影响其继续参加科举进进士,反而丰富的吏员工作经验,还可能成为被取进士的优势。

  至于科举类目,什么经义、诗赋、策论取士,齐王一概斥之为纸上谈兵。

  虽然现今齐王选士还是举孝廉的方式,第一次科举说是明春才举行,但新政条目早已经下发各州各县。

  光政院专门在山东府、真定府设有军学馆,选拔士卒中忠诚勇敢聪慧之士进学,据说学有所成后,便可进都头、营指挥使等。

  齐国之文人,好似再不能干涉军务之事。

  如此种种,在齐国境外的文人中流传,于是,天怒人怨,只怕历朝历代昏君,也没有现今齐王挨骂挨的多。

  但不管域外文人,如何口诛笔伐,昏王宝座却是稳如磐石,无他,齐国禁军、州兵,将这个昏王视作天神一般崇敬,谁敢腹诽一声怕都会被乱刀分尸,更莫说闹事之类的了。

  而且,偏偏又有许多文人逆潮流而动,闻听齐王种种新政却是激动无比,前往兖州来投,这些文人往往天赋极高又离经叛道被主流所不容,其中不乏名士。

  齐鲁贫民佃农,更是将齐王看作大救星,有生以来,好似能渐渐见到存粮了,如果不遇到天灾兵乱,这样生活下去,可不是天堂一般?

  胆子小没闹事幸存的大户,也渐渐觉得,还不错,虽然赋税是加多了许多,但齐王好似很尊重私产,如果不阳奉阴违而是真的按一条龙税法缴税,财产就可以得到保护,没有那么多交给地方州县的苛捐杂税。

  州县都设有御史,便是监察州县地方官员,如果有官员胡为,御史隐瞒不报,和官员同罪,听说齐王在齐鲁河北地,都有当地人为密线,称为包打听,平素这种人没什么薪俸,只是正常过日子,但若官员和御史勾结鱼肉乡里者,包打听举报属实,便有重重赏赐。

  而正因为齐王行宫遍布各个州府,好似这些包打听也不用走远,只需去本地齐王行宫举报就是,齐王不在时,这些行宫,都有一都十人的农宫卫看守,农宫卫,顾名思义,便如团练一般,平素耕种行宫附近王家田地,养猪养牛羊,同时守卫行宫。

  包打听,只管将消息送给农宫卫都头就是。

  有传闻,齐王私下称呼这些包打听为“朝阳群众”,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想来,代表很厉害的意思就是了。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