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_穿越到明朝朱由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养我等之亿万民众打算,也应以手中职权为其遮风挡雨,如此才不负天意。”

  阁臣们再次施礼躬身,表示受教之意。

  接下来便是议定户部如何与四海商行盘账交接的日期,具体细节自有分管户部的侯恂去往户部吩咐办理。

  既然是太仓猛然间多了大笔进项,那相应的支出就要提上议事日程了。

  现在农忙时节已至,兴修水利一事自然要想放到一旁,朱由检又将目标对准了早就在设想中的普及义务教育制度上来。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明,那么开启民智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提高识字率,刊印大量书籍是民智开启的必由之路。

  只有读书识字之人占据大明人口的绝大部分之后,科学和文明才会有大力发展的基础。

  朱由检的计划自是照搬后世教育方面的一些优良措施,争取将小学和中学开遍大明大部分条件具备的地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会复杂而漫长,朱由检也不知道,自己的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人人读书认字的盛景。

  投资开办学校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以太仓现有的实力,加上朱由检会从內帑中出银协办,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村镇修建校舍、备好相关设施和器材,这个可以说一点难度没有。

  但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成为了制约普及义务教育的最大障碍。

  绝大多数大明文人读书的初衷,说穿了不过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豪宅美妇,能够紧守读书是为将来教化天下这个初心的少之又少。

  九成文盲,一成读书人的比例让朱由检头疼不已。

  除了那些老朽不堪、对科举已是绝望的老生员,大明绝无可能找到哪怕是一个甘愿终生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年轻书生。

  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寻找各地在本村开设私塾的年老生员,然后在其所处村镇开办公立学堂,所有费用由官府负担的同时,每月给其高额俸禄厚待之,使其在吴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安心教书育人。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免费公立学堂必须占据大明教育事业的绝对主导地位,那些大户人家的私塾可以并生,但不能给其任何话语权。

  县一级的教谕政治地位必须提高,不能成为鸡肋般的存在,品级可以不高,但有关教育方面的事情,当地官府主官无权对其发号施令。

  教谕要直属,并且要设立单独的公署,招募相关人手协助其理财及处理其他杂物,不与当地官府一同办公,涉及教育的款项要由户部直接拨付。

  为鼓励平民百姓主动将自家适龄学童送入学堂读书,朱由检制订了专门的政策。

  每个入学的孩童,在开蒙识字达到一千个之后,只要年满十四周岁,即可凭当地教谕出具的证明,进入四海商行在当地开办的商铺工坊中就业,并取消学徒期,从业的当月即可领取商行规定的月薪。

  这种策略也是为了让读书识字的孩童能够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四海商行早在崇祯十年起,就按照朱由检的指示,在各个地方的商铺工坊中开办了扫盲班,对象就是十四岁到二十二岁之间的年轻人。

  而初级学堂具备条件的少年进入岗位后,会根据安排,学到算术以及与本行业相关的理论。

  这些商铺工坊的掌柜和账房其实都是识字的,他们教授的都是实用型知识,至于学到后有没有人触类旁通,那就看运气了。

  虽然诗、书、礼、乐、射、术是为君子六艺,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后三项早就名存实亡了。

  指望那些老先生们教导孩子学习实用知识是不可能了,只能想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现有的力量一步步进行引导和推动了。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