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九章 再扶你教你十年_大宋嫡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德昭的回答,主要谈及“国策、军制与经济”等三个方面。

  从唐朝面临的外部军事压力,谈到李唐朝廷在国策上的应对与失误。

  从唐代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的败坏,谈到募兵制的补充与兴起;

  最后是以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为收尾:

  “……藩镇在钱粮赋税上可以自给自足,有充足财力自行蓄养精兵,无需仰赖朝廷的财政调拨。这便是藩镇之祸的经济基础。只要刨掉这个经济基础,便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赵德昭洋洋洒洒,不歇气地说了小半个时辰,把唐代“藩镇割据”的内在驱动因素,从各个方面都说透了。

  赵匡胤听得张大嘴巴,两个眼睛都直了!

  他曾经与朝廷的文官们多次讨论过“藩镇之祸”,各人水平不一,提出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

  要不就怪唐玄宗晚年昏庸,弄出了“安史之乱”,没有“安史之乱”,哪会有后来的藩镇之祸?

  要不就怪唐肃宗不听李泌之言,生生葬送了大好局面,使得“藩镇割据”成为既定之局。

  反正,肇祸因由都是李唐朝廷无能,皇帝一意孤行不听劝。

  能够思考得深入一些,提出几条制度与环境原因的,十中无一。

  至于能够像儿子这样,全面深入剖析出深层原因,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人,更是一个都没有!

  就儿子的这个水平,哪里需要被撵到宫学读什么书啊,应该被请到朝堂上,给大臣们上课才对!

  “二郎,说得口干了吧,先喝口水。”

  赵匡胤按捺住内心的震惊,亲手给儿子斟上了一杯茶水。

  他看着赵德昭一饮而尽,这才徐徐问道:“二郎,你刚才所讲,是何处得来?何人传授?”

  儿子以往的才学见识是什么成色,赵匡胤心里是有数的,他并不怎么相信这是儿子自己想出来的,很可能是另有高人智士传授。

  他就算想破脑壳也不会猜到,儿子所讲的那一通长篇大论,不过是千年以后互联网上烂大街的历史杂谈而已。

  而这,正是跨越时代所带来的观念与知识的碾压!

  “无人传授。”赵德昭放下茶碗,谦逊答道:“这都是儿子这些日子遍读前代史书,反复思量后领悟到的一点心得,还请爹爹指教!”

  赵匡胤起身踱步,神色有些为难,他读史书颇多,本意是真的很想“指教”几句。

  但他随即发现儿子的论述十分严密,几乎无懈可击,自己要是强行点评,恐怕不能服人反为所笑——儿子明着笑是不敢,肚中暗笑少不了。

  赵匡胤无法置评,只得重重点头,连说了几个“好”字,满脸欣慰道:“有子如此,我赵大有后了!”

  赵德昭听得心里一喜,敢情老爹要许诺立自己为太子了,刚刚问我想不想做太子,总不能是逗我玩儿的吧?

  哪想到,赵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